味觉地图系谣言,科学揭秘味觉感知的真相

2024-08-11 15:08:45 体育 facai888

在人们的常识中,似乎存在着一张神秘的“味觉地图”,它告诉我们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则更能感受到苦味,而舌的两侧则分别负责品尝酸和咸,这一流传甚广的观念,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本文将通过科学研究和历史追溯,揭示“味觉地图”的真相,并探讨味觉感知的真实机制。

“味觉地图”的起源与误读

“味觉地图”的谣言,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德国科学家D.P.哈尼格(D.P. Hanig)的一项研究,哈尼格在舌头的不同部位滴下不同味道的汁水,并检测了每个位置对于不同味道的感知阈值,他得出的结论是,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味觉更加敏感,他的本意只是表明这些位置对某种味道的相对敏感度较高,而非绝对只能感知该味道。

这一研究在1942年被哈佛大学的埃德温·加里格斯·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翻译成英文时,出现了严重的误读,波林错误地将相对敏感程度解读为绝对敏感程度,从而绘制出了一幅所谓的“味觉地图”,并将其写入自己的著作中,使得这一谣言广泛传播。

味觉感知的真实机制

味觉地图系谣言,科学揭秘味觉感知的真相

味觉感知并非通过舌头上的特定区域来实现,而是通过分布在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来完成的,这些受体细胞能够识别不同的呈味分子,并将其转化为神经电信号,最终传递到大脑形成味觉感受。

在舌头上的味蕾中,味觉受体细胞的分布并没有显著的区位性差异,每个味蕾都含有大约50到150个味觉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感知甜、酸、苦、咸和鲜味等多种味道,无论是舌尖、舌根还是舌的两侧,都能够感知到各种味道,只是敏感度可能略有不同。

科学研究的新发现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味觉感知的神秘面纱,他们发现,咸味和酸味是通过离子通道受体感知的,而苦味、甜味和鲜味则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来感知的,这些受体细胞在味蕾中的分布是均匀的,没有显著的区位性差异。

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相对完整的大脑神经环路,当味蕾上的受体细胞感知到味道后,这些信号会通过面神经的鼓神经分支和舌咽神经传递到迷走神经的会厌分支,接着传导到脑干的孤束核和丘脑腹后内侧核,最后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前脑岛和额叶岛盖区,在这些味觉信息处理的高级中枢处理完毕后,我们才能感受到各种味道。

谣言的影响与反思

“味觉地图”的谣言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味觉感知的理解,还对一些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烹饪和品酒行业中,一些人根据味觉地图的谣言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认为通过特定的舌头部位可以更好地品尝食物或酒水的味道,这种做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反而可能限制了人们对食物和酒水的全面感知。

这一谣言还反映了科学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在科研论文的翻译和解读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或误导性信息,很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和谣言的传播,我们需要保持对科研信息的审慎态度,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咨询专家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味觉地图”系谣言,它误导了公众对味觉感知的理解,味觉感知是通过分布在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来实现的,这些受体细胞在舌头上的分布是均匀的,没有显著的区位性差异,我们应该摒弃这一谣言,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味觉感知的真相,我们也需要加强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